送别(多版本)

Nemophilist
送别(多版本)

以下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创作: 19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英语:John P.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英语: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日语:犬童球渓)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1904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后于1915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便以J·P·奥德威的曲调配上中文歌词,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 《送别》用的是J·P·奥德威作的曲调,但李叔同本人在作词时对曲子作过少量修改,故《送别》与《梦见家和母亲》的曲子并不完全相同。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 《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分别都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 关于第二段歌词: 《送别》的第二段歌词在后期录音中多被忽略,但从1935年百代公司的原版录音(歌单第一首)来看,是存在这段歌词的。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草碧色,水绿波 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 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 这张歌单是某个冬日花了半天时间做出来的。 不是第一份,也说不上最好,只查了些资料稍微做了一点功课。 有改词或者二次创作的版本没有收录。不是这些版本不好听,只是做这张单初衷是想听更原本的版本,所以整体风格偏严肃。 我一人不可能听到所有的版本,所以在听的你如果有推荐的话可以在歌单下评论,先谢过啦~

送别(多版本)

Nemophilist

以下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创作: 19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英语:John P.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英语: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日语:犬童球渓)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1904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后于1915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便以J·P·奥德威的曲调配上中文歌词,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 《送别》用的是J·P·奥德威作的曲调,但李叔同本人在作词时对曲子作过少量修改,故《送别》与《梦见家和母亲》的曲子并不完全相同。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 《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分别都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 关于第二段歌词: 《送别》的第二段歌词在后期录音中多被忽略,但从1935年百代公司的原版录音(歌单第一首)来看,是存在这段歌词的。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草碧色,水绿波 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 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 这张歌单是某个冬日花了半天时间做出来的。 不是第一份,也说不上最好,只查了些资料稍微做了一点功课。 有改词或者二次创作的版本没有收录。不是这些版本不好听,只是做这张单初衷是想听更原本的版本,所以整体风格偏严肃。 我一人不可能听到所有的版本,所以在听的你如果有推荐的话可以在歌单下评论,先谢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