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民间小戏总称,由当地山歌、民间小调、花灯戏发展而来,大约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其曲调朴素自然,表演中有白有唱,兼具歌舞与故事情节,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主要伴奏乐器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大筒,形似二胡,因琴筒较大较粗而得名,能演奏出独特的装饰音和颤音。由于地方语言、表演风格不尽相同,湖南花鼓戏又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等各流派,在长期完善的过程中,成为了行当较全、声腔丰富的地方戏曲形式。 唱腔曲调可分为正调、打锣腔、 小调等,正调演唱的最大特点是每句句尾用假嗓翻高八度, 在音程、音域和音色上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形成一种独特 的⻛格,俗称“金线钓葫芦”。花鼓戏的唱腔属于曲牌体,根据曲式结构、唱腔风格以及表现特性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大类别。 其中,常德花鼓戏由当地民间歌舞、傩戏并融合外来腔调发展而成。唱腔极富特色,主要声腔有三大声腔(琴腔、打锣腔、常德地花鼓小调)、五大调(正宫调、潼关调、阴调、越调、七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