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低音歌唱家。1929年2月17日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爱好音乐,从小受音乐熏陶。10岁时在一次歌唱比赛中,他以童高音演唱意大利古典歌曲《爱情的喜悦》,获得“北京市天才儿童音乐奖”。
20世纪40年代中学毕业后,以榜首成绩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声乐系,师从俄罗斯歌唱家苏石林(Shushlin)学习。1950—1952年执教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1951年,在北京、天津、南京三地与钢琴家李嘉禄举行独唱独奏音乐会。
1952年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1956—1958年,师从保加利亚歌唱家契尔金(Georgi ZlatevTcherkin)学习。1956年,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举办专场演出。同年,在文化部主持的全国青年歌唱家声乐比赛中一举夺魁。1957年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古典歌曲比赛中获银质奖章,苏联国家唱片公司出版了《温可铮演唱专辑》。自1963年起,多次在上海、北京演出,举办独唱会200多场次。20世纪80年代多次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与日本、新加坡、欧美各地讲学和演出。被许多国家知名乐评家评价为“当代的夏里亚平”、最杰出的声乐家之一。
从1978年起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教授,1984年9月任声乐系主任。此外还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兼下属爱乐男声合唱团艺术顾问及北京东方华夏艺术中心理事会理事、纽约华人爱乐合唱团艺术总监等职。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上海市政协委员。
他的音乐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演唱曲目超过500首,其演唱声音深厚苍劲、松透自然;演唱曲目包括《杨白劳咏叹调》、《嘎俄丽泰》(唱片:中国11651乙)、《塔里木河夜曲》等中国民歌16首(百利NRS41)、《莫扎特歌剧咏叹调》8首(香港百利NRS44)、威尔第歌剧《西蒙·鲍卡涅格拉》中的咏叹调《破碎的心灵》、舒伯特声乐套曲《磨坊少女》中的第二首《何处》、鲁宾斯坦《波斯恋歌》,以及《跳蚤之歌》《老人河》《魔王》《伏尔加船夫曲》等名曲。
撰写的专业论文有《我怎样演唱杨白劳》《谈莫扎特的几首咏叹调》《从外国声乐作品中探讨男低音、中音的音域及性能》和《女中音的训练》等。
2007年4月19日逝于北京306医院。2010年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有关部门在上海静安区南汇路85弄温可铮旧居门前举行了“温可铮旧居”挂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