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ad

The Road

黄子韬《The Road》——欢迎C-Pop明星启程登场 第一张个人专辑,Bigger than Bigger 《The Road》是黄子韬的首张个人正规专辑,这张个人专辑首先给人的惊喜,就是它的歌曲容量,简直就是Bigger than Bigger。在如今原创力普遍疲软,出专辑全靠东拼西凑的时代,黄子韬的这张专辑,却堪称是一种Plus版的专辑,用料很足、诚意满满。 专辑总共收录了18首作品,而且就是18首实打实的词曲作品,并非有的专辑看起来作品数量很多,但实际上却是用一些序曲、尾声等等音轨去凑数,在制造概念的同时,给人一种心理上的丰富感。 在这个数字单曲已经成为主流的时代,传统的专辑形式,颇有种日落西山、英雄迟暮的苍凉感。很多歌手即使出专辑,也更喜欢三到四首的迷你专辑,毕竟这样才能曝光频、见效快。而还有一些歌手在出版正式专辑时,甚至已经将原本标配的十首歌曲容量,压缩到了八首,这种耐心和沉淀感的缺失,无疑会影响到一个歌手表达音乐的厚度。 不能说正规专辑这种形式,就一定是合理的,就一定代表着高质,但通过几十年的传承,传统专辑这种形式,确实可以从多方位打造出一个歌手更为立体的音乐形象,以及在不同主题的单曲中,最终形成一个鲜明的专辑主题,体现出音乐有焦点、有细节的魅力。 黄子韬这次就用一般歌手四张迷你专辑、两张正规专辑的容量,以两个部分的概念,呈现了他的正面、侧面和许多不同面。但这张专辑最终归结的主题,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心路历程、从新出发。所以,它才叫《The Road》。 从耍刀弄枪到独立音乐人担当 对于黄子韬,很多人对他都有误解和误读。在娱乐圈里,Wuli韬韬成了他的标签;而在舞台上,他似乎也永远是那个耍刀弄枪的武术担当。 但是,即使看客的你们没变,黄子韬却在这几年有了蜕变,首张个人专辑,就纪录下了黄子韬在音乐上的成长。或者用一个更严谨的方式来表达,《The Road》就是黄子韬的首张个人唱作专辑。 在整张专辑里,黄子韬独立完成了大部分的作品,在每首歌里都注入了自己的音乐标签。不需要其他音乐人为他量身定造作品,他用自己的创作为自己代言,所以首首作品也就像是宣言。创作也许不能证明音乐一定足够优秀,但创作首先就是一个态度,而且对于一个歌手来讲,由自己创作大量作品,却可以做到真正音乐人格的独立,这恰恰就是一种独立音乐的精神。 黄子韬成了独立音乐人?当然是了,独立完成自己的创作,而且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创作脉络,当然就是独立音乐人。独立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并非一定指向另类音乐和非主流音乐,黄子韬在这张《The Road》专辑里,体现出的恰恰就是一种想唱就唱的独立音乐态度。   做一个真正的Rapper,要有态度、角度和温度   仅仅有态度还不够,作为一个音乐人来讲,还必须将这种态度,以音乐的方式落实到实处。而在这张《The Road》专辑里,黄子韬就选择以Rap的方式,来呈现他的心路历程,那些一路走来的打击、坎坷和磨难,以及在逆境压力下越战越勇的斗志。 从“现实很残酷也很丑陋……哪儿你都要带上面具生活”到“我从不会怕跌倒那一刹那……雨后我相信一定会出现彩霞”,在专辑同名曲《The Road》里,黄子韬既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玩复杂的文字技巧,而就是以这么一种扎实、具体的表述,将自己的经历和态度,都融于一首作品里,堪称是黄子韬的一首“音乐自白书”,也是那些对艺人不抱有成见,而且想真正了解黄子韬的歌迷的一份“Wuli韬韬说明书”。 说唱音乐来自地下,因此很多人也用黑和脏这样的标准,来评价说唱作品质量的好坏。但久而久之,也有一些Rapper犯了有些Rocker相同的错误,即为了地下而地下,仅仅只是想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突出自己的桀骜不驯,所以去“制造”一些很酷的音乐场景。而黄子韬的Rap却是简单明了不浮夸,没有那些空洞的词汇,每一句歌词都意有所指、言简意赅,在这个基础上又赋予说唱音乐以一种更深次的思维延伸。 最典型的就是《Black White》(A B),在这首作品里,黄子韬就用一种很哲学的方式,来阐述一个二元论的命题,好与坏、黑与白、美与丑,其实都在一念之间的感悟,这种创作的表达,也让黄子韬在同时代、同类型的歌手中,显出潮流背后的那种内在美。 除此之外,《Underground King》和《我是大主宰》里表现出的野心,《T.A.O》里传递出的自信,《Feel Awake》里的那种不忘初心,《New Day》里呈现的轻松与开心,以及关于青春的《十九岁》,关于爱的《Yesterday》,关于母亲的《M.O.M》等等作品,也都从各个角度体现出黄子韬音乐视角的多样化,以及不公式化。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作品,你会听到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黄子韬,而不是一个在台上唱着别人感受的娱乐明星。也可以说黄子韬就是一个真正的Rapper,他不仅唱出了态度,更唱出了角度和温度,或许就像他自己唱的那样:“I'm talking to you,I'm gonna be me”。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C-Pop路   《The Road》除了是黄子韬个人的一张专辑,他也有心将他做成一张C-Pop的专辑。   中国当然早就有属于自己的流行乐,但华语流行音乐这个概念,也决定了它只能在华人区这个闭环中流行。而真正的C-Pop,就像它的标签可以世界通用那样,它的音乐也应该是让全世界的歌迷都能听懂和接受的。   但C-Pop到底是什么呢?理解的不同也导致音乐方向的不同。在很多人眼里,C-Pop既然有一个C,那就肯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必须加入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却忽略了Pop的真正属性。流行音乐其实不需要负担太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包袱,它就需要做到世界的、流行的,而对于C-Pop来讲,它最重要的就是由中国人创作并主导的流行的。   如今,黄子韬也在尝试和实践之后,开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且渐渐成为了C-Pop的一种表率。就像《The Road》这张专辑,它并没有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用传统华语流行音乐的那套逻辑,去打造一种音乐模式。而是由黄子韬和美国音乐人Daryl.k联手打造的方式,充分运用后者和Wiz Khalifa、Michael Brauer、Joe Laporta组成的专业创作和技术团队经验,让整张专辑在音乐意识和技术环节,能够保持在国际一线同步的水准。 黄子韬个人的演绎,也体现出一种东西方意识思维的平衡,既有个性张扬、霸气外露的一面,也有细腻敏感、阳光灿烂的另一面。再加上更符合汉字音律的节奏,更具有汉语美感的旋律,以及国际同步潮流音色的运用,也让这张《The Road》在C-Pop的路上,真正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The Road

黄子韬 · 1472400000000

黄子韬《The Road》——欢迎C-Pop明星启程登场 第一张个人专辑,Bigger than Bigger 《The Road》是黄子韬的首张个人正规专辑,这张个人专辑首先给人的惊喜,就是它的歌曲容量,简直就是Bigger than Bigger。在如今原创力普遍疲软,出专辑全靠东拼西凑的时代,黄子韬的这张专辑,却堪称是一种Plus版的专辑,用料很足、诚意满满。 专辑总共收录了18首作品,而且就是18首实打实的词曲作品,并非有的专辑看起来作品数量很多,但实际上却是用一些序曲、尾声等等音轨去凑数,在制造概念的同时,给人一种心理上的丰富感。 在这个数字单曲已经成为主流的时代,传统的专辑形式,颇有种日落西山、英雄迟暮的苍凉感。很多歌手即使出专辑,也更喜欢三到四首的迷你专辑,毕竟这样才能曝光频、见效快。而还有一些歌手在出版正式专辑时,甚至已经将原本标配的十首歌曲容量,压缩到了八首,这种耐心和沉淀感的缺失,无疑会影响到一个歌手表达音乐的厚度。 不能说正规专辑这种形式,就一定是合理的,就一定代表着高质,但通过几十年的传承,传统专辑这种形式,确实可以从多方位打造出一个歌手更为立体的音乐形象,以及在不同主题的单曲中,最终形成一个鲜明的专辑主题,体现出音乐有焦点、有细节的魅力。 黄子韬这次就用一般歌手四张迷你专辑、两张正规专辑的容量,以两个部分的概念,呈现了他的正面、侧面和许多不同面。但这张专辑最终归结的主题,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心路历程、从新出发。所以,它才叫《The Road》。 从耍刀弄枪到独立音乐人担当 对于黄子韬,很多人对他都有误解和误读。在娱乐圈里,Wuli韬韬成了他的标签;而在舞台上,他似乎也永远是那个耍刀弄枪的武术担当。 但是,即使看客的你们没变,黄子韬却在这几年有了蜕变,首张个人专辑,就纪录下了黄子韬在音乐上的成长。或者用一个更严谨的方式来表达,《The Road》就是黄子韬的首张个人唱作专辑。 在整张专辑里,黄子韬独立完成了大部分的作品,在每首歌里都注入了自己的音乐标签。不需要其他音乐人为他量身定造作品,他用自己的创作为自己代言,所以首首作品也就像是宣言。创作也许不能证明音乐一定足够优秀,但创作首先就是一个态度,而且对于一个歌手来讲,由自己创作大量作品,却可以做到真正音乐人格的独立,这恰恰就是一种独立音乐的精神。 黄子韬成了独立音乐人?当然是了,独立完成自己的创作,而且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创作脉络,当然就是独立音乐人。独立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并非一定指向另类音乐和非主流音乐,黄子韬在这张《The Road》专辑里,体现出的恰恰就是一种想唱就唱的独立音乐态度。   做一个真正的Rapper,要有态度、角度和温度   仅仅有态度还不够,作为一个音乐人来讲,还必须将这种态度,以音乐的方式落实到实处。而在这张《The Road》专辑里,黄子韬就选择以Rap的方式,来呈现他的心路历程,那些一路走来的打击、坎坷和磨难,以及在逆境压力下越战越勇的斗志。 从“现实很残酷也很丑陋……哪儿你都要带上面具生活”到“我从不会怕跌倒那一刹那……雨后我相信一定会出现彩霞”,在专辑同名曲《The Road》里,黄子韬既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玩复杂的文字技巧,而就是以这么一种扎实、具体的表述,将自己的经历和态度,都融于一首作品里,堪称是黄子韬的一首“音乐自白书”,也是那些对艺人不抱有成见,而且想真正了解黄子韬的歌迷的一份“Wuli韬韬说明书”。 说唱音乐来自地下,因此很多人也用黑和脏这样的标准,来评价说唱作品质量的好坏。但久而久之,也有一些Rapper犯了有些Rocker相同的错误,即为了地下而地下,仅仅只是想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突出自己的桀骜不驯,所以去“制造”一些很酷的音乐场景。而黄子韬的Rap却是简单明了不浮夸,没有那些空洞的词汇,每一句歌词都意有所指、言简意赅,在这个基础上又赋予说唱音乐以一种更深次的思维延伸。 最典型的就是《Black White》(A B),在这首作品里,黄子韬就用一种很哲学的方式,来阐述一个二元论的命题,好与坏、黑与白、美与丑,其实都在一念之间的感悟,这种创作的表达,也让黄子韬在同时代、同类型的歌手中,显出潮流背后的那种内在美。 除此之外,《Underground King》和《我是大主宰》里表现出的野心,《T.A.O》里传递出的自信,《Feel Awake》里的那种不忘初心,《New Day》里呈现的轻松与开心,以及关于青春的《十九岁》,关于爱的《Yesterday》,关于母亲的《M.O.M》等等作品,也都从各个角度体现出黄子韬音乐视角的多样化,以及不公式化。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作品,你会听到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黄子韬,而不是一个在台上唱着别人感受的娱乐明星。也可以说黄子韬就是一个真正的Rapper,他不仅唱出了态度,更唱出了角度和温度,或许就像他自己唱的那样:“I'm talking to you,I'm gonna be me”。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C-Pop路   《The Road》除了是黄子韬个人的一张专辑,他也有心将他做成一张C-Pop的专辑。   中国当然早就有属于自己的流行乐,但华语流行音乐这个概念,也决定了它只能在华人区这个闭环中流行。而真正的C-Pop,就像它的标签可以世界通用那样,它的音乐也应该是让全世界的歌迷都能听懂和接受的。   但C-Pop到底是什么呢?理解的不同也导致音乐方向的不同。在很多人眼里,C-Pop既然有一个C,那就肯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必须加入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却忽略了Pop的真正属性。流行音乐其实不需要负担太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包袱,它就需要做到世界的、流行的,而对于C-Pop来讲,它最重要的就是由中国人创作并主导的流行的。   如今,黄子韬也在尝试和实践之后,开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且渐渐成为了C-Pop的一种表率。就像《The Road》这张专辑,它并没有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用传统华语流行音乐的那套逻辑,去打造一种音乐模式。而是由黄子韬和美国音乐人Daryl.k联手打造的方式,充分运用后者和Wiz Khalifa、Michael Brauer、Joe Laporta组成的专业创作和技术团队经验,让整张专辑在音乐意识和技术环节,能够保持在国际一线同步的水准。 黄子韬个人的演绎,也体现出一种东西方意识思维的平衡,既有个性张扬、霸气外露的一面,也有细腻敏感、阳光灿烂的另一面。再加上更符合汉字音律的节奏,更具有汉语美感的旋律,以及国际同步潮流音色的运用,也让这张《The Road》在C-Pop的路上,真正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1
2
3
4
5
6
7

黄子韬的其他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