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stakovich: Trios 1 & 2, Viola Sonata
肖斯塔科维奇(Dimitri Shostakovitch, 1906-1975)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的浮沉及音乐创作与苏联共产政权有着极大的关系。音乐风格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经常使用独奏乐器最高与最低的音域,让情绪游走于最狂野与最精细的音符之间。对于音乐的主题则以幽默及反讽的手法处理,造成有如马赛克的拼贴效果,时常令人有哭笑不得的奇异感受。 在他为数可观的创作中,室内乐曲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专辑中的三个曲目,写作时间遍及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生涯:从早期较少听闻的第1号钢琴三重奏,作品8,是他一反常态的浪漫之作,创作时年仅16岁;以至1975年最后的作品之一 - 中提琴奏鸣曲,作品147。此曲题献给贝多芬四重奏团中提琴手,曲风简洁,蕴含人生悲剧与哲思。两首作品的中间则是1944年于列宁格勒创作的e小调第2号钢琴三重奏,作品67。当时不仅是肖斯塔科维奇,就连整个俄国都身处悲剧之中。 第2号钢琴三重奏的创作灵感受到好友索列丁斯基(Ivan Sollertinsky)死讯的影响,以及当时纳粹集中营悲惨情事的震撼所启发:集中营里,士兵强迫犹太人围着他们的坟墓跳舞。要他们在面对自己的死亡时,以欢欣的心情来跳舞庆祝。第四乐章的舞曲便彷佛是在描写这样荒谬且诡异的场景。在强烈的舞曲节奏与恐怖气氛中,传达了纳粹的残忍行径与犹太人所受到的苦难。1944年这首乐曲首演之时,那特立独行的风格,确实吓坏了许多听众。 专辑由阿什肯纳齐与他长期合作的室内乐伙伴所共同完成,这不仅是他个人首度录制此曲,也是DECCA目录中的第一次录音发行。先前他们也曾一同完成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三重奏(478 5346)。英国每日邮报指出:「阿什肯纳齐、维松泰(Zsolt-Tihamér Visontay,小提琴)及李斯聪(Mats Lidström,大提琴)透过音乐的流动挖掘悲伤的血脉……他们也同时释放热情。」而在中提琴奏鸣曲中,则由阿什肯纳齐与挪威提琴家梅尼许(Ada Meinich)合作。 早在1960年代,钢琴大师阿什肯纳齐便曾受肖斯塔科维奇亲邀至他的住处举办私人音乐会,会中演奏的作品便包含这首第2号钢琴三重奏。二人的这段过往情谊,让阿什肯纳齐在演奏或是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时特别得心应手,也凸显这张专辑的独特与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