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歌曲是以传统民族元素(古典文学意象、民族乐器、五声音阶等)为基底所创造的流行歌曲。随着古风的商业化慢慢的出现了国风一词,于是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音乐,渐渐都被统称为国风音乐。
注:所选的歌手以及歌曲仅代表个人口味。
/以下内容摘自赵聪聪《“古风音乐”文化特征与审美心理研究》,比较全面的一篇论文(虽然有个别错误),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从以“古风音乐会”的命名方式到之后的“国风音乐盛典”,我们可以明确的 找出其中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音乐会名称虽不同了,但其主要演职人员与一些经典曲目却得以保存。那这一演变意味着什么?能否说明“古风音乐”与“国风音乐”完全相同?还是两者间的关系真的只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古风音乐”概念的模糊且与“中国风”名词混乱使用的背景下,“国风音乐”一词应运而生,从这一角度说,“国风音乐”一词更像是“古风音乐”发展道路上矛盾的调和者,解决了“古风音乐”与“中国风”一词之间的纠缠。同时,随着近些年国学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再次被人们关注,相对于“古风音乐”而言,“国风音乐”中“国”字仿佛将音音形式赋予了更高的含义,提升了其精神内涵。
古风音乐是一种极具中国民族音乐特征的流行音乐。这一点既体现在旋律中民族调式的运用、配器中传统乐器音色的使用等音响形态方面,也体现在常运用中国传统意象进行写作的歌词中。古风音乐词与曲的结合,营造出了一种中国传统审美意境。在操作行为上,古风音乐的创作元素具有“同人性”;音乐表演往往结合着剧情展现、服装展示等其他表演形式,具有“非独立性”;歌曲往往能较为清晰的描述一个故事或表述一个情节,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在观念意识中,古风音乐表现的内容会与“者”的文化产生联系,一首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感常和与之相关的游戏情节、小说内容、文案等发生相互关联,多为“言他人之语”,是对原著的再现、重组与变形,音乐表达内容与“母体”间具有“互文性”。
简言之,古风音乐是一种在创作元素上具有“同人性”、表现形式上具有“非独立性”、音乐表达内容上具有“叙事性”、观念意识中具有“互文性”,并且能够在音乐形态上体现中国民族音乐特征的流行音乐形式,同时,这种音乐的表现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符合听众的中国式审美需求。
封面画师:百无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