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一般的人生,要如何度过? 这句话既写给大家,也写给我自己。 看着科研人员们谈论当时的研发工程,从立项到建造,以一步一步地从零开始到把一个可以确切实时知道位置的卫星送入轨道,让遥测信号和东方红乐音响彻宇宙时,不得不发出感慨。那个由晶体管电容电阻分立元件构成的东方红的电路,甚至不是一个计算机,只能按预定的设计执行简单的发射和控制任务。为了保护她的心脏,需要小心地设计温控,设计用元件的余热保温;需要穷尽当时最好的加工技术应对振动;需要寻找新材料应对太空辐射;需要建设地面站以测量卫星的位置。用来进行轨道计算的109丙计算机每秒可以进行10万次浮点运算——这比现在的智能手机慢了100万倍。以现代人的角度看,也许集成电路和一些耳熟能详的材料就能实现的功能要求,在当时却要考验整个国家刚刚起步的工业水平。 即便如此,从物理、化学这些基础领域,到计算机科学、机械/电子/系统/航天工程、音乐理论这些应用领域,再到物流运输、军事统筹,这些学科最顶尖的部分交织在了1970年的酒泉。无数的研究和努力汇聚成了国防部五院计算中心的古早程序员手中刻着汇编指令的打孔带,卫星总装厂工人手中的螺丝,和全国60万民兵对2万多公里通信线路的守卫;构成了音乐盒振荡器中的电流,乐音结束后的遥测信号,和沟通天地的短波;化作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转播,英法美苏以及全世界无线电小组的记录和研究,以及第一批电子音乐享受者们在收音设备前的聚集。在1970年,宇宙中终于也有了我们的声音。 我想要以一种严谨态度对待这次的历史填词。我想要对得起这次伟大的发射,也要对得起原曲中情绪唱出的悠扬的意境。如度娘所说,“把我所想的传达给你”——我想要将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技术细节、以及我的情感传达给大家,我希望我做到了。 越长大便越会发现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在我看到纪录片中已是白发苍苍的亲历者们自豪地回顾自己的历史时便意识到,人的一生中能做的事其实并不算多。 所以,这蜉蝣一般的人生,要如何度过呢? 红色卫星用这28天在宇宙中奏响《东方红》。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够找到自己的答案,我也由衷地希望亲爱的观众朋友们能够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