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典:箫——卞舸

乐典:箫——卞舸

《乐典:箫——卞舸》收录于全球首部中华音乐典藏全辑《乐典》的《器》系列,包含青年笛箫演奏员、教师、民族管乐艺术工作者卞舸的12部箫作品。 《乐典》计划系统收录来自中国34个省份、56个民族、129种方言所代表的民族乐器、地方戏曲与歌谣,蕴含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音乐思想与音乐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散发独特的魅力,让世界听到东方的声音。 曲目介绍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泛沧浪》 《泛沧浪》中国古琴曲。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作者为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郭楚望。他不仅收集整理了许多流传于中国民间的琴曲,且有不少新作。元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楚望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 《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是古代流行的洞箫曲,与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齐名。《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牌最早见于晁补之词,最著名的作品是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吹箫引凤,乘龙而去,白日升天,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歌诵这段历史,“凤凰台上忆吹箫”也由此而来,表达了人们对这对神仙眷侣的怀念和祝福。 《关山月》 《关山月》,汉代乐府琴歌,“鼓乐横吹曲”之一。当时戍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唱奏此曲。现行歌词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填写,揭示了古代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带来的痛苦,借以抒发作者对唐代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感慨。最早在《关山月》曲谱刊于《魏氏乐谱》。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谱》中有《关山月》一曲,无歌词,旋律也不同于《魏氏乐谱》,但调式,气韵相近。50年代初,夏一峰、杨荫浏等将李白的歌词重新填入《梅庵琴谱》的《关山月》中,得以广泛流传。这首歌曲纯朴自然,曲调舒展、宽广,既有琴歌的特色,又贴切地抒发了感伤的情怀。 《良宵》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之夜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该曲共分两个部分,以优美的旋律,轻松的情绪,抒发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满江红》 《满江红》选自《龙都--古韵临安忆》,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的传世不朽词作《满江红》,几百年来总是不断的被传诵,也会透过不同的乐器为之诠释,本乐曲系根据琴歌改编,苍劲、悲壮的曲调有别于歌曲的表达方式。曲调淳厚有力,节奏稳健,抒发了激愤、昂扬和壮烈的情绪。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晋隋以来便有此曲,原是晋代桓伊所奏之笛曲,后经唐代名琴家颜师古移植为琴曲。乐曲名称由来于音乐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复出现三次,由此称《梅花三弄》。乐曲表现了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态以及傲雪斗霜的高尚品格,并借梅花洁白、芬芳和不畏严寒的特性来抒发人们对坚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赞美。 《平沙落雁》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流传至今改编为多种版本,如:箫曲、筝曲等版本。 《秋江夜泊》 秋江夜泊,中国古琴名曲,最早见于明代的《松弦馆琴谱》(1614),据说是根据唐代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作之曲。于是认为曲中“打圆”的指法是在描写钟声。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人们把他的故事编成歌曲,代代传唱,歌名就叫《苏武牧羊》。这首箫独奏曲,就是根据这首同名歌曲改编的。 《阳关三叠》 古曲调名,又叫《渭城曲》。因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得名。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反复咏唱,遂称“阳关三叠”。后亦比喻离别。宋·苏轼《仇池笔记·阳关三叠》:“旧传《阳关三叠》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有文勋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如此。”用于送别。也作“三叠阳关”。 《妆台秋思》 古曲,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后改编为箫独奏曲、埙曲、古筝曲等版本。《塞上曲》最早收录在清代琵琶艺术大师浙江平湖派李芳园编定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而素材却是来源于江苏无锡派华秋苹等人编定的《琵琶谱》。《琵琶谱》中的《武林逸韵》中,收有陈牧夫传谱的西板四十九曲。李芳园依据此谱、借鉴民间联奏小曲的传统方法,把其中五首情绪一致,各为六十八板的小曲《宫院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联缀起来,取名为《塞上曲》,并标明作者为王昭君。托名古人为作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也就等于说明了《塞上曲》讲的是王昭君的故事。乐曲借昭君出塞怀念故国,抒发一种哀怨凄楚的情怀。

乐典:箫——卞舸

乐典 · 1640880000000

《乐典:箫——卞舸》收录于全球首部中华音乐典藏全辑《乐典》的《器》系列,包含青年笛箫演奏员、教师、民族管乐艺术工作者卞舸的12部箫作品。 《乐典》计划系统收录来自中国34个省份、56个民族、129种方言所代表的民族乐器、地方戏曲与歌谣,蕴含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音乐思想与音乐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散发独特的魅力,让世界听到东方的声音。 曲目介绍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泛沧浪》 《泛沧浪》中国古琴曲。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作者为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郭楚望。他不仅收集整理了许多流传于中国民间的琴曲,且有不少新作。元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楚望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 《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是古代流行的洞箫曲,与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齐名。《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牌最早见于晁补之词,最著名的作品是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吹箫引凤,乘龙而去,白日升天,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歌诵这段历史,“凤凰台上忆吹箫”也由此而来,表达了人们对这对神仙眷侣的怀念和祝福。 《关山月》 《关山月》,汉代乐府琴歌,“鼓乐横吹曲”之一。当时戍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唱奏此曲。现行歌词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填写,揭示了古代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带来的痛苦,借以抒发作者对唐代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感慨。最早在《关山月》曲谱刊于《魏氏乐谱》。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谱》中有《关山月》一曲,无歌词,旋律也不同于《魏氏乐谱》,但调式,气韵相近。50年代初,夏一峰、杨荫浏等将李白的歌词重新填入《梅庵琴谱》的《关山月》中,得以广泛流传。这首歌曲纯朴自然,曲调舒展、宽广,既有琴歌的特色,又贴切地抒发了感伤的情怀。 《良宵》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之夜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该曲共分两个部分,以优美的旋律,轻松的情绪,抒发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满江红》 《满江红》选自《龙都--古韵临安忆》,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的传世不朽词作《满江红》,几百年来总是不断的被传诵,也会透过不同的乐器为之诠释,本乐曲系根据琴歌改编,苍劲、悲壮的曲调有别于歌曲的表达方式。曲调淳厚有力,节奏稳健,抒发了激愤、昂扬和壮烈的情绪。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晋隋以来便有此曲,原是晋代桓伊所奏之笛曲,后经唐代名琴家颜师古移植为琴曲。乐曲名称由来于音乐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复出现三次,由此称《梅花三弄》。乐曲表现了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态以及傲雪斗霜的高尚品格,并借梅花洁白、芬芳和不畏严寒的特性来抒发人们对坚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赞美。 《平沙落雁》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流传至今改编为多种版本,如:箫曲、筝曲等版本。 《秋江夜泊》 秋江夜泊,中国古琴名曲,最早见于明代的《松弦馆琴谱》(1614),据说是根据唐代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作之曲。于是认为曲中“打圆”的指法是在描写钟声。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人们把他的故事编成歌曲,代代传唱,歌名就叫《苏武牧羊》。这首箫独奏曲,就是根据这首同名歌曲改编的。 《阳关三叠》 古曲调名,又叫《渭城曲》。因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得名。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反复咏唱,遂称“阳关三叠”。后亦比喻离别。宋·苏轼《仇池笔记·阳关三叠》:“旧传《阳关三叠》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有文勋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如此。”用于送别。也作“三叠阳关”。 《妆台秋思》 古曲,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后改编为箫独奏曲、埙曲、古筝曲等版本。《塞上曲》最早收录在清代琵琶艺术大师浙江平湖派李芳园编定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而素材却是来源于江苏无锡派华秋苹等人编定的《琵琶谱》。《琵琶谱》中的《武林逸韵》中,收有陈牧夫传谱的西板四十九曲。李芳园依据此谱、借鉴民间联奏小曲的传统方法,把其中五首情绪一致,各为六十八板的小曲《宫院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联缀起来,取名为《塞上曲》,并标明作者为王昭君。托名古人为作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也就等于说明了《塞上曲》讲的是王昭君的故事。乐曲借昭君出塞怀念故国,抒发一种哀怨凄楚的情怀。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