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

丁薇有关《狗》的随笔 我没想要在半夜三更开始写这篇文章,就像今年夏天,没想到写出这首《狗》,那天我照常坐在小小的工作间里。 透过院子,看着对面的屋顶,思绪随着阳光的反射,我开始了第一个动机和第一句歌词,“那一年回家路上遇见一条狗……”有了这个奇特的开头,音乐就像是打开了的水龙头,我任由旋律和歌词朝着它本该去的方向发展,这不像在创作,更像是在复述现成的故事。 两个小时后,我一遍遍地听着小样,为它的质朴而惊异,感动。 数天后,我习惯性地企图修改一些地方,企图修正得更完善,然而一切都动弹不得,“狗”似乎拥有‘自我’和生命力,“狗”顽固地保存了它最初的样子,每个音符,每个节奏,每个字。 将来也许会讨论这首作品是丁薇的什么新风格。对于“狗”这样的歌,“风格”这个词是多余的。它不需要被定性,它是自然的,“狗”来自内心与生活中的偶然性,“狗”是真实的必然的作品,“狗”活在‘美好+遗憾’带给我的感激里。 我把“狗”比作小品,却很大气;它很伤感,却不矫情!这是我想获得的。朴素的歌词,朴素的旋律,朴素的富于激情的配器,朴素的唱,听起来以为是那么简单直白,但是我一直明瞭,声音深处、歌词背后,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这种感觉看似很复杂,难以言喻。生活中的大悲和大喜又怎会仅仅是哭与笑?这是我喜欢的表达方式,在自己的作品里遇见自己,是作为音乐人的荣幸和特权吧。      如果有人认为我写的是一条狗的故事,也无妨。“狗”是关于感情和阅历的故事,在生活中,在情感世界里,有时我们会可怜地就像这条狗,有时我们也会变成那个被迫的人,只是“多年以后”,谁也逃不出“你属于我,我属于谁……” “狗”是我的代表作品。我起个头,剩下的故事将由你们来说。 很多时候,人在一辈子里的自我是被互换的,好比镜子和人,好象“我”和“狗”。 丁薇 2006年12月18日  北京 林朝阳有关《狗》的随笔 夏天的某个晚上我见到丁薇,她和往常一样背着身埋在自己的工作间里。转过身递给我一页纸说:“看看这歌,下午写的。” 最后一个音落下,我说:“这不是写狗,你用“可怜”的方式,把天下的人都包含了!把隐秘的无奈变成了美的哀愁……” 从结构上看,《狗》是一首奇异的作品,初稿结束的状态似乎已经是完成的,编曲无从下手。反复审视了这首作品整整一个秋天,《狗》在我俩的心里开始成长,就象孩子,这个过程是由《狗》主控的。十二月,最终的编曲基本定稿。 我们都闭而不谈《狗》的风格。但我们又都明了《狗》具有许多的不同风格细节,就象父母了解孩子一样。一路旅行而来,卡其的衣裤,红领巾的笑容,宗教的音乐,冷峻的摇滚,流浪的目光,这些都浅浅的,融在《狗》的音乐里。 丁薇和我,我们都经历了不同的音乐阶段,许多音乐风格的本质都对我们有过深刻的影响,我们所谓的音乐“本质”,是想明了,一种风格的最终确立,靠的还是它本身是否触到了你的魂。 在我们小的时候,空旷的街巷,清泠的空气,异国音乐的颤抖,港台的迷惑,莫扎特的安魂曲,透过电台的广播,还有周围的朋友们穿梭于国门,带来的虚妄和激烈的八十年代的英美流行乐…… 这些点点滴滴就是风格,组成今天的她和我,组成了各自内心细碎但是对比强烈的感情,它们是无数的触点。每当好的音乐象阳光一样流进我们的心中,这些触觉的碎片就会闪烁,这些触觉就是音乐,复杂而灿烂的音乐,当我们拥有过幽暗的经验。 林朝阳 2006年12月21日凌晨3点于李军录音室有感于丁薇的作品《狗》

丁薇 · 1535385600000

丁薇有关《狗》的随笔 我没想要在半夜三更开始写这篇文章,就像今年夏天,没想到写出这首《狗》,那天我照常坐在小小的工作间里。 透过院子,看着对面的屋顶,思绪随着阳光的反射,我开始了第一个动机和第一句歌词,“那一年回家路上遇见一条狗……”有了这个奇特的开头,音乐就像是打开了的水龙头,我任由旋律和歌词朝着它本该去的方向发展,这不像在创作,更像是在复述现成的故事。 两个小时后,我一遍遍地听着小样,为它的质朴而惊异,感动。 数天后,我习惯性地企图修改一些地方,企图修正得更完善,然而一切都动弹不得,“狗”似乎拥有‘自我’和生命力,“狗”顽固地保存了它最初的样子,每个音符,每个节奏,每个字。 将来也许会讨论这首作品是丁薇的什么新风格。对于“狗”这样的歌,“风格”这个词是多余的。它不需要被定性,它是自然的,“狗”来自内心与生活中的偶然性,“狗”是真实的必然的作品,“狗”活在‘美好+遗憾’带给我的感激里。 我把“狗”比作小品,却很大气;它很伤感,却不矫情!这是我想获得的。朴素的歌词,朴素的旋律,朴素的富于激情的配器,朴素的唱,听起来以为是那么简单直白,但是我一直明瞭,声音深处、歌词背后,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这种感觉看似很复杂,难以言喻。生活中的大悲和大喜又怎会仅仅是哭与笑?这是我喜欢的表达方式,在自己的作品里遇见自己,是作为音乐人的荣幸和特权吧。      如果有人认为我写的是一条狗的故事,也无妨。“狗”是关于感情和阅历的故事,在生活中,在情感世界里,有时我们会可怜地就像这条狗,有时我们也会变成那个被迫的人,只是“多年以后”,谁也逃不出“你属于我,我属于谁……” “狗”是我的代表作品。我起个头,剩下的故事将由你们来说。 很多时候,人在一辈子里的自我是被互换的,好比镜子和人,好象“我”和“狗”。 丁薇 2006年12月18日  北京 林朝阳有关《狗》的随笔 夏天的某个晚上我见到丁薇,她和往常一样背着身埋在自己的工作间里。转过身递给我一页纸说:“看看这歌,下午写的。” 最后一个音落下,我说:“这不是写狗,你用“可怜”的方式,把天下的人都包含了!把隐秘的无奈变成了美的哀愁……” 从结构上看,《狗》是一首奇异的作品,初稿结束的状态似乎已经是完成的,编曲无从下手。反复审视了这首作品整整一个秋天,《狗》在我俩的心里开始成长,就象孩子,这个过程是由《狗》主控的。十二月,最终的编曲基本定稿。 我们都闭而不谈《狗》的风格。但我们又都明了《狗》具有许多的不同风格细节,就象父母了解孩子一样。一路旅行而来,卡其的衣裤,红领巾的笑容,宗教的音乐,冷峻的摇滚,流浪的目光,这些都浅浅的,融在《狗》的音乐里。 丁薇和我,我们都经历了不同的音乐阶段,许多音乐风格的本质都对我们有过深刻的影响,我们所谓的音乐“本质”,是想明了,一种风格的最终确立,靠的还是它本身是否触到了你的魂。 在我们小的时候,空旷的街巷,清泠的空气,异国音乐的颤抖,港台的迷惑,莫扎特的安魂曲,透过电台的广播,还有周围的朋友们穿梭于国门,带来的虚妄和激烈的八十年代的英美流行乐…… 这些点点滴滴就是风格,组成今天的她和我,组成了各自内心细碎但是对比强烈的感情,它们是无数的触点。每当好的音乐象阳光一样流进我们的心中,这些触觉的碎片就会闪烁,这些触觉就是音乐,复杂而灿烂的音乐,当我们拥有过幽暗的经验。 林朝阳 2006年12月21日凌晨3点于李军录音室有感于丁薇的作品《狗》

1